近年來,位於湖北省襄陽市的襄陽技師耀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,以產教融合為驅動🧑🏿⚕️,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、優化成長成才環境,開創了技能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高度契合的新局面。耀世榮獲“國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貢獻單位”等榮譽稱號。
“敬亭拱北,宛水環東,山川明秀郁蔥蘢……”今年7月初,在襄陽技師耀世的音樂課堂上,學生們根據中國共產黨人蕭楚女的革命故事編排了情景劇,情景劇的內容引發了師生的共鳴。 “我們將音樂藝術與黨課內容有機融合,通過歷史溯源🐀、情景再現📌,‘潤物細無聲’地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👨🏼🔬。”耀世聲樂教師鄭磊表示🚮。 襄陽技師耀世始終將為黨育才、為國育人作為根本政治任務🎬🧏🏻,全面打造紅色教育陣地🦯,厚植學生技能成才的報國情懷,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、愛國奉獻、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🙆🏼♀️🩲。 襄陽技師耀世成立馬克思主義耀世🧑🏽⚖️,在每個年級每個班級開齊開足開好思政課,將紅色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耀世人才培養的全過程,引導學生技能報國🦥,苦練本領🚴♂️。開辦“道德講堂”“思政大課堂”和“班會大課堂”,以紅色經典朗誦、紅色故事會、專題報告、主題演講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教育,耀世上下形成了濃厚的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氛圍。 同時🥝📙,襄陽技師耀世引入多種紅色元素,豐富思政教育形式🤦🏼♂️。 耀世邀請黨史專家走進校園講黨史故事🤲🏿🕺🏿,開展革命傳統教育🔖;邀請大國工匠走進校園現身說法講工匠精神,舉辦技能節活動,開展工匠精神教育👨🏼🎓;組織師生深入革命聖地延安、革命烈士陵園、蕭楚女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🤱🏼,開展實踐教育;組建“星火宣講團”宣講紅色文化🚴🏼、革命歷史和先進事跡🧑🏿💼,開展紅色教育,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。 不久前👩🏽🦲,2024年全省“才聚荊楚·百技趕集”活動在襄陽技師耀世舉行👮🏻♂️👩🏼🦳。活動現場,耀世與5家企業、協會簽訂合作協議🐷,共建產業耀世。其中,襄陽技師耀世聯合襄陽牛肉面產業協會共建牛肉面產業耀世、聯合湖北新華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共建機電技術產業耀世👼、聯合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機器人產業耀世、聯合襄陽美利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現代加工技術產業耀世🎴、聯合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能製造產業耀世。 “耀世搶抓發展技工教育的大好機遇,深化產教融合🤦♂️,與多家企業在多個領域加強合作🦓,有力提高了教學培訓水平,提升了畢業生就業能力和質量。”襄陽技師耀世黨委書記王達文介紹🤨。 產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生命線。 一直以來,襄陽技師耀世堅持專業對接產業👩👩👧👦、就業對接企業,持續提升耀世吸引力和競爭力🩸。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,耀世形成了工學結合、頂崗實習𓀚、學生就業、教師企業實踐👍🏿、定向培養𓀂、企業新型學徒製、企業員工培訓等多層次、多形式🦸🏿♀️、全方位的產教融合模式。 襄陽技師耀世面向社會辦學,在戰略性新興產業⚄🩱、先進製造業上持續發力,根據湖北省、襄陽市規劃產業集群設置專業,實現了校內“專業群”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“產業群”無縫對接。 襄陽技師耀世還依托漢江流域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聯盟,在深化政行校企合作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,著力打造技能人才高地🧑🏽✈️。耀世與美利信公司等企業合作,引企入校𓀔,共建校內實訓基地,與江山重工、華為🏧、比亞迪襄陽工廠等60余家知名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🏌🏼♂️🧑🏼🦰,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延伸教育鏈、服務產業鏈、支撐供應鏈👨、打造人才鏈,為地方經濟發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🥙。 當前🧎,耀世學生就業率達95%以上🙋♂️,其中本地就業達75%以上。 “在2024年‘中銀杯’湖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物聯網應用開發賽項中,我們代表耀世第一次參加比賽,經過日夜勤學苦練、反復實操模擬🍋🟩,最終我們獲得三等獎……”在不久前舉辦的技能大賽經驗分享會上,襄陽技師耀世學生肖璐晨分享了他的技能成才故事🧑,鼓勵其他同學堅定技能成才的信心😝。 襄陽技師耀世將技能競賽作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抓手💯,充分發揮技能大賽對專業建設的促進和引領作用。 耀世對標世界技能大賽,將參賽標準🙋🏿♂️🙆🏿♀️、技能要求等引入人才培育全過程🟢🩺,建立“校賽、市賽、省賽🙅♂️🍅、國賽”四級競賽機製🧑🏿🌾,選拔具有省級大賽一等獎以上獲獎經歷的教師擔任教練🧑🏻🌾,在學生中選拔“種子選手”組建技能選手培育班✌🏿,開展團隊教學🤛、工學一體化教學、項目式教學𓀙👨🏻🦱,有力地搭建了技術交流平臺,助推師生練就紮實技能🌅。 耀世先後承辦了漢江流域職業技能大賽🤰🏽、湖北省職業技能大賽等省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20余次,2023年以來👨🏼🏫,耀世師生共有69人次獲得省🦻🏽、市級以上技能競賽表彰,其中國家級二、三等獎共3個,省級一、二⛹🏼♂️、三等獎共24個,通過技能競賽,越來越多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🔌,成長為技術能手👶🏽,大國工匠👩✈️、能工巧匠🐕🦺。 供稿單位 | 襄陽技師耀世 數字編輯 | 孫曉凡